才有酒香便不同
凡被选入“千家诗”的诗,都符合诗、书、画完美结合的标准。南宋杜耒的七绝《寒夜》,就在其中。极简的28个字的组合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:
寒夜客来茶当酒,竹炉汤沸火初红。寻常一样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。
疏淡的梅影,静谧的月色,莫逆的知交。然而,最成功的留白却是嗅觉之美:字里行间飘然浮动的梅香,连带着月色都有香味。
每读《寒夜》诗,如许的月香梅香就带出福州的老酒香。
关于家乡,我们能列举出成百上千种气味:木笼屉蒸的米饭味,后院水井的清甜味,天井菊花的秋阳味,母亲衣襟上的茉莉花味,番石榴和橄榄的青涩味……因人而异,但是对于我来说,有一种气味与母亲与家乡同时相连:那便是福州老酒的香味。
福州曾有许多民谣,将地名串成歌。比如:“青圃兰圃慢慢行,乌龙过江三角埕。黄山城门乡下路,后琯直达白湖亭。下渡红墙十锦庙,梅坞过岭仓前桥。中洲大桥设税馆,中亭鱼货两边排。”母亲可以随手拈来一个。如,她出:“古仙宫里”,我便要对“老佛亭桥”。出“桂枝里”,我就对“柏林坊”。“九彩园”对“三角井”,“西门兜”对“东街口”,“小荔湾”对“大梦山”,以此类推。对不出时,罚一口老酒。
经典古诗词提供了很多经典对句,可是我们常背不全。这时,使用福州本土的楹联便是妥妥的。如,“安泰桥里太平燕,醉仙阁中佛跳墙”,意义不言自明。但是,像“敢试油锅,何如气节;几经炉火,有此圆光”,讲的是油粿光饼店,今人可能比较生疏。至于“时逢佳客开青眼,难得闲人说白云”,是相士店,给人算命的,尤其是那种用小鸟算命的店“啄鸟卦”,则早已绝迹。
我母亲一直到高龄,病卧数年后,还记得“远树两行山倒影,扁舟一叶水横流”的谜底是“慧”字。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联:“红白相间,醉后不知南北;青黄不接,贫来卖了东西。”因为,这里有老酒的影子。
冬夜里,与母亲一起享用的老酒,别有一番滋味:知道自己其来处。每一口温热的酒,都暖到心底。
老酒,俚称“土酒”。“老”是对“生”而言,酿后一至两个月就吃的叫“生酒”,从冬至酿到清明开封的酒,也属“生酒”。久放后,才称老酒。
老酒色清纯,味醇甜,又黄亮如琥珀,一缕飘香似有若无,故获雅称“青红酒”。于是,我们的老酒“青红酒”,便像名门才子一样,有名有字有雅号。
南宋名臣,与陆游、杨万里等齐名的四大诗家之一的范成大留诗称,福州老酒“扪腹蛮茶快,扶头老酒中”,后面注“老酒,数年陈酒也,南人珍之”。
青红酒的色香味来自独特的天然红曲菌。曲菌是一种纤维状植物,属囊子菌类,也称酒母,能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。白曲菌酿出的是白米酒,红曲菌酿出的就是青红酒,远比白曲的味美色丰香益远。
但是,为何福州的青红酒独特呢?来自独特的“天时”。
即:酿酒的三元素糯米、红曲和水皆可得到,但是欠缺福州独特的冬日也不行。冬日从小寒到谷雨,二十四候花信,在他处,是次第有序驾临,而在福州,则间插混乱,慵懒潇散,想开就开想不开就不开,自由自在。兼之,一川海潮和满城天风又没来由地助阵,端的是万物有情,草木含香,才育出我们老酒的魂灵,锦心绣肠,俊逸活泼。名正言顺的得天独厚。
水,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。我们的家乡,有全国最大的森林覆盖率,因此有最清澈的水。
酿酒,还有“大户”与“小家”的区别。小家庭酿酒,姑且称为“妈妈酒”,即家庭主妇们做的酒,红、白曲轮流用。
酿酒的原料是糯米,一般也只有2斤。先将糯米用水泡一夜,捞起放蒸笼干蒸(或用少许水)。糯米蒸熟时,那蒸笼透出的香气便像无形的线,牵拉着小人儿们的嗅觉。只要大人一不留神,那白花花的米饭就会被挖出一个小洞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米饭的香气是最诱人的。一旦倒入曲和冷透的开水,就不能吃了。只能巴巴地看着大人将这几样东西均匀搅拌,再用小陶罐装好,用黄土密封后,束之高阁。
妈妈酒的量虽小,可品种也不少。比如,家里要办喜酒的,大人便会打发孩子从街上购一些白酒,与家酿酒掺和在一起,再埋入地下。如此加工过的酒,可以让那些豪饮的客人一醉方休。另外,家有坐月子的产妇,可以在酒坛里加老母鸡脯一片,成为“鸡老酒”,适口芬芳,营养丰富。福州还盛产荔枝。因此,荔枝酒当然是既接地气也弄风雅。只要想象一下,那“甘露凝冰的珍珠委身于浅黄淡绿之间的风情”,不用喝就要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