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贵林:个性化和标准化是中国农产品必须要迈的
中闽魏氏作为铁观音的嫡系传承,一直以来都遵循着与大部分福建茶企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,有着自己的理念与操守。
铁观音母树是魏贵林的至爱。
2015年春,福建茶业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“寒冬”。在一片寒潮之中,专注于生态茶业的中闽魏氏茶业股份公司,却逆市而上。业内人士分析,这和中闽魏氏凭借O2O新营销将企业的发展势头推向了新的高度密不可分。作为中国茶业风向标的福建为什么会进入市场寒冬,中闽魏氏为何能脱颖而出?这些都是读者关心的问题。此外,“一带一路”会不会对茶业产业带来积极影响?带着这些问题,《农经》记者专门约访了中闽魏氏总经理魏贵林。
茶业“福建模式”
《农经》:与其他食品行业相比,茶有哪些特殊之处?
魏贵林:茶产业不同于一般的食品行业。一、茶系民生,茶是农民增收的渠道,像福建有69个县市区产茶,涉茶人口400万,占福建总人口约十分之一。安溪115万人口,80%从事与茶相关的产业。在安溪,有“茶兴安溪强,茶衰安溪贫”的说法。二、茶是人类健康的饮品,开门七件事茶在其中。茶能养生,它把益智、健康和长寿带给了天下爱茶之人。今年已是106岁高龄的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,依然精力旺盛。他的养生健体秘诀就是饮茶。他说"茶是万病之药",一天也离不开它。三、茶文化影响深远。中华民族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,蔚成文明茶风,形成了中国人以茶结缘、好客、善良的品格。共饮一壶茶,让人们心安,化戾气为和气,有助于提高社会品质,提升人生境界。
《农经》:2015年春可以说是茶业的寒冬。“寒冬”,为何会在茶行业出现?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上出现?其本质是什么?
魏贵林:任何产业,在供大于求、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都会出现寒冬。我认为其首要原因是中国茶叶严重的产能过剩,产大于销;二是市场需求萎缩,国家八项规定后一时间几乎切断政府、企事业单位的茶叶消费,许多机关单位不再购茶,事实上,市场上最大的减量是政府消费这一块,群众的消费量又不可能马上快速增长,所以就导致"寒冬”的出现。其本质是市场调整。这十几年,茶叶消费除了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日常消费属性以外,还拥有其“琴棋书画诗酒茶”的高端消费属性,而且这一点主要由政府消费带动,也直接支撑了高价茶叶的消费动力。八项规定一来,高端消费大幅减量,必然推动市场转型,要求茶业开创新的市场需求。
《农经》:说起茶行业,行内人必定会提及“福建模式”,它的基本结构与思路是什么?
魏贵林:“福建模式”的基本结构是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农民协作的三赢模式,成功的区域品牌+龙头企业+农民合作社,如安溪铁观音、武夷大红袍、福州花茶、坦洋工夫、福鼎白茶。其思路是通过区域品牌带动企业发展,通过企业带动产业发展,从而实现农民增收,带动经济发展。
《农经》:您作为著名茶企的当家人,如何评价“福建模式”的贡献和历史地位?
魏贵林:“福建模式”代表了中国现代茶业的高度,为中国现代农业作出了探索和示范。比如,在产业的组织化、规模化、可追溯体系、大宗产品交易、电子交易等等方面,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,也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。如,安溪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成为了全国标杆,国家质检总局、福建省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场会都来安溪开。
逆流而行“魏氏模式”
《农经》:有人把中闽魏氏的经营方略称为“魏氏模式”。您如何看待“魏氏模式”?
魏贵林:中闽魏氏的模式是集茶庄园开发、茶叶种植、制作、生产、销售为一体的茶业企业,横跨一产、二产、三产全产业链模式。目前大部分茶企没有涉及第一产业,也就是茶叶种植和茶叶制作,只从事二产(茶叶加工)、三产(销售),直接从茶农手中收购毛茶,加工包装后进行销售。
《农经》:大部分茶企为什么不发展全产业链模式?中闽魏氏又为什么要这样做?
魏贵林:大部分茶企之所以不做全产业链模式,大致有两个原因。首先是限于企业规模和实力,全产业链的投入比较大,要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。其次是企业的定位问题。茶叶一产涉及茶园的开发、茶叶种植、茶叶的采摘和制作,特点是投入大、回收慢、工作辛苦,很多人都不愿意涉及第一产业,有的企业以先赚取快钱为目标,产业链的哪个环节好赚就做哪个,投入大、回报慢的就不做,只顾眼前,不看未来。而有的企业则是以品牌经营为核心,打造百年老店,有长远的规划。
上一篇:陕茶困局:外省茶长期霸占市场 本地茶难突重围
下一篇:茶叶市场遇寒潮,福建茶商求变